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987|回复: 2

乌河:前世今生 第五章:洞子井 作者:巩本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8 21: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河:前世今生  
巩本勇

引子……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乌河是一条河流,从鲁中山区流向鲁北平原。
      许多年以来,所谓专家、学者、草根探讨乌河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河流的形成、发展、作用到河流的基本功能、永续利用,以及乌河文化的地域影响。作为乌河岸边土生土长的一位诗人、作家,地域文化研究者,参与其中,可能是一件有趣而更有意义的事情。像《易中天读城》,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讲述。
      《乌河:前世今生》不是史书,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在我看来,属于什么体裁并不重要。我尽量让它融入齐文化、黄河文化,从不同侧面描述,如同串珠。像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堪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乌河,不奇特,也不神秘,只不过是祖国灿若织锦中的一个花纹,一个色点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花纹,一个色点,却承载起一座城,一方地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五章
洞子井

1
      河流,往往能改变一个区域的命运。
      不仅商业,就是农业也离不开乌河水的滋养。桓台作家马玉涛的老家是张家桥庄,紧挨着乌河河畔,村民长期以种粮为生。据他介绍,旧时村民们为让离乌河远的土地也能丰产,特从济南请来技师,教习开凿“洞子井”,以引乌河水灌溉田地。所谓“洞子井”,就是在地下六七米深的位置打一条隧道,一头通乌河,一头与田里的水井连在一起。
       “桓台县,不怕旱。洞子井,鸳鸯罐。水车斗子一大串,不靠老天爷吃饭。”
       这首民谣,说的就是乌河洞子井。据史料记载:“康熙57年,索镇以南近河各村,多设水磨,灌田之利不能并行。索镇以北可通舟楫,因河岸甚高,闸水不易,居民掘隧道引水入井,辗转灌注,运至七八里,井水因以不涸。然费劳工险,均不免焉……”这说明乌河沿岸的洞子井,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了。据《重修新城县志》载:“滨河各村皆引水灌田,坐享大利。溡水(乌河)伏流地中,居民则掘地道引水注入深井中,使各地水井互相连贯,由此达彼,河流浚注,源源不绝,为他处所罕见。”
      1906年,张桥村农民张连清在乌河两岸打井灌田,获得增产。之后,村民合力出资,在乌河两岸穿凿洞子井四条,东岸两条,西岸两条,并建扬水池一座,引水浇地大受裨益。1925年,处在乌河上游的花园村民效仿张桥村的洞子井,在离村三里地的乌河东岸,开挖了一条40余米长的地下隧道,将乌河水引至水井内提水灌溉,颇见收效。此举引得沿河村庄纷纷效仿,穿洞掘井,引水浇地,连年获得增产。1940年,西镇村依乌河岸边一直往西打洞子井,引乌河水灌溉农田,长达20多里地。洞子井星期罗布,乌河水源源不断。河崖头村位于乌河东岸,大部分土地在东面,为一面坡。为抗御干旱,掘隧道一直到博兴县曹王村地界,随洞口称之为“肥田泉”。
     《记忆桓台》索镇篇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掘洞子井为最兴盛时期,干、支洞总长710华里,洞井10214眼,灌溉面积达13万亩。勤劳智慧的沿河人民,还赋予洞子井含义深刻的名称,如丰民洞、利民洞、裕民洞、益民洞、肥田洞、三合洞、三星洞、民主洞等。由于水源充足,井洞浅,土地浇灌方便,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普遍增产。为充分发挥洞子井的作用,沿河村庄对乌河洞子井进行过几次清淤维修。到1965年,乌河流域尚有干洞17条,长60.8公里,支洞114条,长92.4公里,洞井4937眼,有效控制灌溉面积82000亩。在当时,有四个区,八各公社的72个自然村受益。
      洞子井的地位非同一般。
      它的秘密,是桓台农业的秘密。
      当然,也是中国农业的秘密。

2
      俗话讲:井水不犯河水,但桓台县的洞子井却是井水犯了河水。
      何有此讲法,那是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产物。邵勇胜撰文《回忆激情年代,助夺高产的桓台洞子井》。大概是1974年吧,邵勇胜陪作家王安友同志到桓台县采访,他听了几位大队书记的情况介绍,均提到了“洞子井”的事,他感到这是桓台人民的创造和壮举,全省没有,全国少见。乌河是地下河,不易引水灌溉,那时还没有机械化提水工具,但桓台人民有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在乌河两岸掘隧道引水入井,各井连贯相通,河水源源不断流向水井,从而提高了井下水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家乡称那个地方的土层为“竖土”,见了水不但不坍塌,反而像砖石般坚硬,这也为开掘洞子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长达几千米的洞子井,挖掘从未听说过有塌方的时候。那时在地下打洞,全靠人力,双膝捆上麻布,用双肩拖着土筐,一寸一寸的在洞子里爬行,怕把隧道打弯曲了,在洞口放上一面穿衣镜,用太阳反射进洞内的亮点,来确定打洞的方向。打井打“疯”了,冬天不停工,过节不歇“马”,若超过了自己定下的日进度,爬上井来,不顾疲劳还要相互拥抱狂跳一阵,那场面十分动人。真是打井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下手。洞子井的效益是惊人的,鸳鸯罐由原来拧13道绳减少到8道,水车斗子由原来的135只减少到只挂35只,粮食产量由每亩100余斤稳增到400余斤,有的村达到两作三收,有的甚至达到三作三收。这在靠天吃饭的上世纪50年代,是桓台人民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洞子井,是乌河沿岸的人们造就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也算不了什么。
      事实上,洞子井的用途,远不止粮食生产。除去粮食生产外,这个区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蔬菜生产。当地种植大白菜在周边县乡是最早的,所种白菜因浇灌了洞子井甘甜清澈的乌河水,品种好、产量高、收益高,远近闻名。更得乌河水路之便,所产白菜立冬之后,多装船顺乌河转小清河,西去济南或供应沿小清河沿岸的县城,有时也会顺陆路南下去淄川换煤炭、大翁等。张桥、李家等村是桓台县重点白菜种植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白菜主要供应东营胜利油田职工,产销达到了鼎盛。
      这就是功夫了。
      一个简单的解释,乌河沿岸的人们把洞子井玩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乌河, 以索镇水磨水闸为界,上游直到临淄发源地称为上河,下游直到流入马踏湖、小清河叫做下河,估计这两段的长度相差无几。
      在乌河中游索镇,乌河岸边的洞子井是井水犯了河水;但在下游起凤镇,乌河水从乌河头庄分支漫淌,脉络般布散开去,先后进入马踏湖区。湖区人把乌河的这些支流叫做漏河或口子。
      乌河从乌河头庄向西南流往孙家洼的叫孙家漏,向西北流往田家洼的叫田家漏,向正东流往穆寨洼,巩王庄的叫寨洼漏……于是,马踏湖的整个东部湖洼就都串流进了乌河水。
      一条条支流相亲相融,孕育了马踏湖。
     马踏湖区的村落靠湖吃湖,因而有“金耙头桥,银夏庄,赶不上鱼龙湾一后晌”,以及“顺河湾,顺河湾,八百顷地不靠天”等古老的谣调。
发表于 2021-8-18 22:0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子井确实神奇的很。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桓台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欣赏作家巩本勇先生美文佳作,为他情系家乡的情怀而鼓舞感动,好文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8 23:0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勇胜先生曾撰文《回忆激情年代,助农夺高产的桓台洞子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