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口语诗
文 空也静
写了多年诗,虽说没混出什么明堂,但诗还是读了不少。偶尔相遇了口语诗,也试着日鬼了一些,见的多了,便觉得有些诗怪怪的。国庆放假,所在的城市老是吊着脸,阴雨拖着出行的后腿。于是闲来无事,便想跟口语诗说道说道。
一要放弃另搞一套的幻想。其实口语入诗,并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唐诗宋词里就有,只不过用料多少,口味轻重罢了。诗是口语,但口语并非都能成诗。既然打着诗的招牌,就是说还承认它是诗。就得跟诗沾亲带故,体内就一定遗传着诗的基因,不能挂着羊头买狗肉。就别想马与驴杂交出一个骡子来,以为发明了能毁灭诗歌传统的新武器,试图注册,申请个专利。
二是要走出闭关自守的臆断。出泥而不染,常走河边不湿鞋,那只是一种自做多情,个人想当然的事。诗与任何艺术一样,要生存、发展,或者说要扛起延续香火的重任,就不能自以为是,固封自守,得精于借鉴,懂得取长补短,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或者说指指点点。不能一条道往黑里走,撞不到南墙不回头。诗人得具有跟诗一样博大的胸怀,放眼未来,关注天下,学会包溶,一个人的心胸决定着他能走多远。
三是要跳出猎奇耍怪的调侃。有的人把口语诗整得很玄乎,跟着了魔一样,就像中秋节猜灯迷,脑筋急转弯似的。写作者不是在表达上使劲,在意境上用力,在语言上劳神。而是搜肠刮肚捣腾拐点,读后留给人的不是无限想象、美的享受,灵魂的净化,而只是恍然地大悟,或者噗嗤一笑。除此之外,似乎跟诗毫不沾边,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全身上下干巴巴的,像一具木乃伊,或者一根骨头,啃不出一点肉腥味。
四是要堵住口水泛滥的堤坝。诗不同于说教,不再于把理讲透,把事说得多么明白,关键要给读者留有余地。有的过度性语言过多,真像整理领导即兴发言录音,一句都不少,对诗意破坏性剧大。像给小学生上教育课,手把手地教,生怕别人弄不清楚。像一个慈善的母亲,绕来绕去,来回都一个理。写诗如弹琴,几根指头要在弦上动起来、跳起来,不能一把鼓锤老往一个点上敲。说白了就是写日记,记流水帐,能认几个汉字的人都能写。写诗不是扫盲,任何艺术普及到大众化后,便死到临头。
纯属个人见解,自言自语,谢绝人身攻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