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云鹤 于 2017-9-11 11:09 编辑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自古以来“田园”生活是大多数文人的梦想。而将这种情怀和理想变成一种文化,当首推晋人陶渊明先生了。
你看,他写的那首“宣言”式的诗篇《桃花源记》,拉开了华夏历史上田园纪元的序幕,成为炎黄子孙纵贯古今历史的血脉,至今仍充满生机和活力。而那首流传千古的五言篇章,更是集中体现了田园文化及文人的境界: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当然,这种文人的高雅和孤芳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回乡,并没有过上他理想中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拮据、贫困和辛劳,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正如鲁迅所评论,他没有足够的物质生活条件,供养他的理想和躯体,活得很辛酸。但却成就了一个鲜活的文人形象。
杜甫在朋友的支援下曾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了一处“草庐”,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田园生活。为了美化这田园环境,曾向不少朋友索取树苗。向友人萧实索一百棵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要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向韦班要松树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杜甫草堂多大,有《杜鹃》诗为证: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
至于王维、孟浩然等锦章诗篇中所描绘的田园世界,几乎俯首皆拾,美不胜收。
他们怀揣大地的梦想,与花草树木为伴,与鸟鸣虫啼为知音,领村寨风情,写山水文章。这就是其作品、人品能流传至今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品格!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人文自然景观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戕害,以致连天空中的空气都变成了雾霾!所以田园生活,再一次成了人们的追求奢望和梦想。
田园,正如一位文人的描摹:“我跟着清风里的一影草木,进入阳光洒金的村寨,进入禾晾处处的梯田与河岸;跟着一身闪银的艳好女子,进入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的温馨浪漫;跟着黔东南侗族大歌的三部四部轮唱重唱,融入进那天籁般的声韵;跟着那满脸皱纹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进入悠远的传说和乡情浓浓的氛围;跟着老牛铃铛声声走上青石台阶,进入米酒酥心的热情人家”。像孟浩然那样,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与村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我愿在这灵境绝然的美丽乡野田园中,徜徉迷恋……

郑峰,山东淄博人,别号山海堂主,云鹤斋主,田园草堂主人等。为政多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蓼花河》、《郑峰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梦萦是乡情》、《月野集》、《山水飞鸿》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