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9-4 15: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以情感为目,明月当题,中秋牵线,归来做索,写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但又不仅限于此。在个人的情感表达之中,暗含对人事的美好期盼。
首段开篇即通过一俯一仰两个角度的切换,写出来人世的聚散,虽短短几句,但由于采用的角度独特,有令人浮想联翩的效果,描写月亮和思念的佳句在历代诗词中络绎不绝,而作者这句,“不老的美人,俯视”。立即令人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句意之美。而接下来一句,“我们是仰望”,则有让人想起“明月几时有”的把酒相问的感慨,其实,月亮的俯视是静,而我们仰望则是动,这动静之间,关联的则是人世的聚散离愁,正如首段的末句“对接的部分,是桂花的香
是离愁或者团聚”,多么优美的表达啊。首段以明月进入团聚的主题。是一种大的方向描写,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作者便迅速将笔端移到自己的世界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副亲人相聚的画面。
这一段写的归来的主题,“无数明澈的迎接”,指的是父母看到儿女归家的欢喜,而见面时候才发现,父母已经头发花白了,最后一句“我们成长,熬白父母的头发”,语出惊人,但细思,又丝丝入扣,有令人泪下的力量。
而第三段的起首,承接了第二段的相见画面,当见到年事已高的父母,相拥而泣的时候,却又不敢落泪,所以举起象征团圆的月饼,遮住眼睛。在相聚的欢笑中,又进入了童年依偎在父母身边所做的孩子气的梦。而结尾句,将视角转换为父母一方,“尖锐的汽笛”也许象征明日的分离,他们用微笑攥紧这相聚的一点点时光,尽量不去想明日的分离,但又终于不能躲开。
整首诗浑然一体,意象运用得当,语言优美,对古诗词之中相关主题的化用不落痕迹,跳跃恰到好处,不影响气息流畅,三段首尾均有承接,首段写明月亮与归来团聚的关联,是从总体上大的角度切入,而第二段便转入小的个体角度,却又承接的天衣无缝,无论情感上,语言上,均没有疏漏,转换自然,给我们刻画了一副归来相聚的温馨画面,但又暗含着人事匆忙,相聚无多的悲伤嗟叹。也许,这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奔忙的儿女都不得不面对的聚散离合,难以避免,唯愿我们做儿女的,在父母有生之年,每一个月圆的日子,无论多忙,都能回到父母身边,陪他们享一会这相聚的时光。甚至月缺的日子里,也可以常回家看看。我想,这世上便会多一些温暖,而少一些离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