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072|回复: 3

枣强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3 06: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8月27日下午,随县政协副主席裴培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主任王润一道,我们一行三人赶赴河北省枣强县,参加将于次日举行的河北省枣强县移民文化研究会。应该说,这是一次研讨之行,也是一次寻亲之行。只是会议时间只有一天,仅是参加了研究会的成立仪式,听取了几位专家如上海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张金奎等专家的报告,参观了几处人文景观和几个企业,没有来得及现场考察相关姓氏的分布及家族迁徙情况,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些遗憾。
    在我心中,枣强是个熟悉的字眼。幼年时候,父亲就经常告诉我先祖是从枣强迁来的。大哥当年在公社拖拉机站工作的时候去枣强出差时曾打听过那里有无本家,因时间仓促没打听到任何信息就回来了,后来老家续谱,族人们也曾有意赴枣强寻亲,因故也没有去成。我开始从事地方文化研究以后,阅读了本县一些家族的族谱,其中不下三分之二的族谱中表明先祖是从枣强迁徙而来的。自然,这些族谱多创修于清朝年间,对于当初移民迁徙的具体过程记载简单中,并不能详细记载家族迁徙的过程,只有极少数谱如《成氏世谱》记载得比较具体,而且其族谱创修于明朝弘治年间,离迁徙时间较近内容是较为可信。尽管如此,本县多数家族先祖迁自枣强的概念在我心中却是越来越清晰,只是因年代久远,其真相无从考证而已。同时,也因此对一些家族在寻亲中存在的盲目性也产生了一些疑虑,盼望有朝一日能够亲赴枣强作实地考察。
    从1990年代以来,本县民间续修家谱的活动日趋增加,在续修家谱过程中,不少家族都曾组织过寻根活动,但寻根的地点多为山西洪洞县。这与族谱记载本县先民迁自枣强的记载现状明显不符。这与枣强县对于移民研究的开展不无关系。我没有去过洪洞,从去过洪洞寻根的朋友的介绍来看,洪洞的移民文化研究是否搀杂了更多的经营成份,也未可知。这么说,并不是否定洪洞的移民文化研究,而是觉得寻根不是旅游,把大槐树包装成诱敌深入景点,大赚其钱,同样也不是寻根的本来意义。而且,不管先民是否来自洪洞,前往寻根的人都要在那里留下个名字,这对于本来意义上的移民文化研究是否背道而驰呢?由于资料缺乏,族谱中多无先民迁自洪洞的记载,却堂而皇之地留下自己的名大名,许多年之后,今人的子孙再去那里看到这些名讳,又会作何感想呢?既是在这次研讨会收集的论文中,真正能用史料说话的论文又有多少?看来,这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差事,急切之中极难凑效,需要我们做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此去虽未尽了心愿,倒也浏览了枣强的景致。当晚及28日晨,徒步游览枣强县城。总体而言,这是一个标准的北方县城,虽处内陆,规划宏伟,场面宏大,建设场所布满县城。虽然市容市貌稍显热闹,活动现场细节体现出的本地特色,就其规模而言,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定会获得较大的发展。   

发表于 2016-3-23 06: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好。我们张姓,也是来自河北冀州枣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3-23 2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流浪去 发表于 2016-3-23 06:54
老师好。我们张姓,也是来自河北冀州枣强的。

鲁北、鲁中等地多数都来自枣强。至于传说中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我看过桓台一百余部家谱,只看到一部自称是从洪洞迁到枣强后再迁到我们这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